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恢复了针对中国小包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这距其取消该政策尚不足一周。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过去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该政策已在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领域激起层层波澜,而其对中美跨境贸易的进一步影响还将扩大。
▍剧情接连反转,跨境电商2025动荡开局
不到短短一周的时间,美国方面的政策反转再反转:
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同时,取消了美国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关税豁免,已于2月4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0:01生效。
当地时间2月4日,美国邮政服务(USPS)宣布,暂停接收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寄出的包裹,直至另行通知。
当地时间2月5日,USPS再发公告,恢复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包裹。
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最新行政令,恢复了针对中国小包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
上述这一系列变化给物流服务以及在线零售商造成了“混乱”。
首先,我国各大物流服务商纷纷涨价,预收关税,多退少补,成为许多物流商共同对策。梳理发现,自北京时间2月4日开始,云途物流、顺丰国际、橙联中国、燕文等物流公司迅速宣布每票加收20元的报关服务费。同时,它们还提前扣除关税,要么按一定比例收取综合关税(包含关税、代垫代缴服务费),要么预收关税保证金并加收报关手续费,通关后根据实际费用多退少补。
其次,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和商家也感到十分茫然。“开工第一天,就忙着解读政策,改渠道、改价格”“自发货的卖家更难了”……面对物流成本上升与商品关税增加的双重压力,很多从业者一时间找不到应对头绪。
据报道,有商家算账,以手工陶瓷杯为例,原本一单物流成本80元,按照第二种保证金+报关手续费的方式,要花124元,仅物流成本就增加了50%。而跨境小包产品平均净利润率普遍不高,甚至部分业务徘徊在盈亏线上,成本若较此前增加50%以上,一些小的商家很可能将面临破产或者转行。
成本上涨,涨价几乎是确定的一步。那么,商家应该如何定价?这又成为了难题。据业内专业人士透露,“最低限度”关税豁免囊括了大多数电商品类,取消这一政策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电商商品价格都需要调整,而政策从出台到实施的时间非常短,商家和平台几乎来不及准备,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调整商品定价问题,以及重新梳理内部流程。同时,这项取消豁免的措施生效,意味着每天从中国运往美国的数十万个包裹需要缴纳关税,并被要求提供更多信息。由于美国海关目前尚不具备能力处理这么大批次的包裹,将一进步影响物流履约效率,同时影响平台服务体验。
一位跨境物流从业者也表示,由于政策来得突然,因而美国海关将对所涵盖的进口产品的货值重新评估,海关抽查力度、清关时间增加,查验效率大幅降低,邮政/快递小包可能会被无缘无故扣押,导致清关时间不可控。
按上述新规,中国运往美国的包裹必须使用正式报关程序,即在包裹入境前需提供额外的信息和缴付关税——这个过程颇为耗时。而在新规生效后,美国海关在向邮寄包裹征税方面,也的确遇到了执行上的困难。据悉,USPS停止和重启对这些包裹的接收,导致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的包裹海关清关出现大量拥堵,甚至包括那些已缴纳关税的包裹。
就在各方着急忙慌地采取应对措施时,政策又变动了!当地时间2月7日,特朗普签署一项最新行政命令,暂时将继续允许来自中国的低成本产品包裹免关税进入美国。这项最新行政令暂时推翻了他于2月1日对华加征关税决定中的部分条款。
美国政策的反复传至中国又引起跨境电商及物流服务商一连串的变化:自2月8日起,如顺丰国际、橙联中国、云途物流等跨境物流商再宣布调整——暂缓收取对美国包裹加收的报关服务费20元/票,及暂缓收关税保证金。
▍中国跨境电商的美国生意变了?
从消息层面来看,特朗普签署的最新行政令恢复了针对中国小包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这对于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从业者而言,这似乎带来了一线希望。然而,其最新宣布的新行政令也提及,目前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将继续实行“最低限度”关税豁免待遇,直至商务部“建立足够的系统来全面、迅速地处理和收取关税收入”。这似乎也暗示着,未来美国针对中国小额包裹征税,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实,这一政策的不确定性早已暗藏其中。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出,在此前“最低限度”关税豁免政策的助力下,中国电商在美国市场快速发展。一般来说,免税待遇针对的是低价值、薄利润的商品。按照廉价在线零售平台以往的运营模式,这些小商品通常采取直邮小包的物流方式,且物流性价比高、清关便利,甚至相当一部分的货物直接从中国仓库发往美国消费者家门口,不需要预先存放在美国的仓库,不用承担仓储费用。
然而,从美国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来看,关于 “小额免税” 政策正在逐步收紧。如去年6月,美国海关的整顿风暴波及了数家清关行,迫使他们暂停“小额豁免”(T86)清关业务,SEKO物流等大型国际货运代理商也在名单中,而来自中国的低货值商品成为重点查验对象。
只是此前作出类似调整通常会留出长达数月的缓冲时间。这次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从签署到生效,给到海关、相关公司、商家的准备时间却很短,导致各方都措手不及,再次凸显了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
跨境电商是一门包含了选品、营销、跨境物流等多个流程的复杂生意。而跨境物流更为繁杂,而且被动因素较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综上不难看出,伴随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中美跨境物流和跨境电商行业未来或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各方需未雨绸缪,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针对跨境电商出海美国商业模式的深度调整已迫在眉睫。那么,企业又该如何破题?
百晓网跨境电商物流百晓生创始人王永强告诉记者,对于跨境物流供应链企业而言,一是服务“走出去”,拓展多元运输网络。企业应积极尝试多渠道、多目标市场,摆脱对单一渠道、单一线路、单一国家的依赖,构建更加灵活、多元的物流运输体系。
二是服务本土化,强化本土化履约能力建设。在当前政策环境下,直发小包模式受到挑战,而那些在美国拥有海运干线+海外仓履约能力的企业则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跨境电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海外本土电商转型,海外一盘货全渠道零售,这表明未来跨境物流供应链企业需要更注重本土化履约服务。
三是业务双驱动,toB与toC协同发展。跨境物流供应链企业不仅要为跨境电商提供高效的履约服务,还要具备服务B端大宗贸易客户群体的能力。通过toB与toC业务的协同发展,从而将现有的物流服务能力进行延展和扩充,通过客户群体多元化来抵御行业周期以及外部环境经贸冲突、地缘冲突所带来的更大的不确定性。
四是方案定制化,打造专属供应链解决方案。不同行业的企业出海需求存在差异,因此,跨境物流供应链企业需要尝试提供出海定制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业务模式、物流需求等,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物流方案,来满足各个行业的出海供应链需求,这样也摆脱了过度依赖电商平台大客户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跨境卖家和平台而言,面对政策波动,必须兼顾短期应对与长期规划。各方应尽早认识到,依赖“低价优势”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企业需坚持出海品牌化与产品功能差异化战略,同时,强化整体的供应链能力,通过海外仓履约和跨境直发履约模式的相互结合,也将助力企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于 物流时代周刊 ,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